俄罗斯“白求恩”扎根中国北疆推动中国眼库建立
哈尔滨12月1日电 题:俄罗斯“白求恩”扎根中国北疆推动中国眼库建立
记者杨拓
在揭开纱布之前,56岁的刁成已经对于光明没有了任何期待,已经被判“死刑”的眼睛只能有微弱的光感。然而,当蒙蒙的光亮再次投射在了眼球上,重见光明的激动和喜悦,在这一刻让刁成泪流满面。在闪烁的泪光中,刁成也看清了自己的主治医师,一个面带微笑的俄罗斯老人——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能够为刁成完成角膜移植手术,也得益于在这位俄罗斯医生的推动下,建立的大庆眼库。
图为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获得的奖章。 杨拓 摄“早在1998年,在我还是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眼病研究所主任的时候,就与中国黑龙江大庆的眼科医院开展了医疗技术合作。”谈起往事,杜申总是津津乐道。“最初只是交流性质的访问,退休后便常驻大庆了,在医院里他们对我的称呼也从‘杜申老师’、‘老杜’变为‘阿杜’了,现在我已经成为医院的一部分了。”杜申说道。
“手术刀下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眼球,更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全部希望。”这是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警句”,同样也是这位俄罗斯医生的职业标准。在大庆眼科医院的十多年里,无论是城市医院,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都留下过这位俄罗斯医生的身影。根据医院统计,自2000年以来,杜申教授在大庆眼科医院已累计诊治患者十万多人次,手术患者2000多例。
图为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根据在大庆眼科医院出诊的资料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 杨拓 摄和很多医生一样,杜申的到来在他本人来看,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换了一个环境工作而已,然而杜申带来的临床经验、手术技术、学术氛围以及对医疗配套设施建设的推动都直接改变着中国北疆地区的医疗水平。
“杜申带来的眼角膜移植技术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使得大庆眼科医院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为数不多可以实施角膜移植的医院。”大庆眼科医院院长于耀光说:“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杜申的积极努力下,推动了大庆眼库的建成。这让更多眼病患者获得了重见光明的机会。”
作为一个资深的眼科医生,杜申深知角膜对于患者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让杜申逐渐了解到,角膜的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眼病患者就是因为不能及时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这位俄罗斯医生多次通过医院与当地政府沟通,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倡导角膜捐赠。
2014年5月,以大庆眼科医院为依托的大庆眼库正式运营,时至今日318例角膜移植手术,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东北地区角膜供需矛盾。中国北疆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益于杜申这位俄罗斯医生的坚持。
“我想对大家说,当你去世以后,你带不走光明,但是你留下的角膜却能带给别人希望。”每当谈起眼库的建立,杜申依旧滔滔不绝。“现在虽然建立了眼库,但角膜捐献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我今后的工作里,将会用更多精力投入到角膜捐献的宣传工作中。”杜申说道。
在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凭借其对中国医疗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家喻户晓。白求恩不仅成为了中国人对于外国医生最初印象,同时也是医术和职业操守的代名词,于是很多在大庆眼科医院被杜申诊治过的患者都将他称为俄罗斯的“白求恩”。
早在2012年12月,中国官方就曾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并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在这一背景下,可以预见,会有更多领域的“白求恩”在中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完)
编辑: